悬壶济世吴孟超

吴孟超,马来西亚归侨,1922年生于福建省闽清县,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他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还是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签证受辱

1940年春天,18岁的吴孟超在马来西亚读完初中后,决定与几位同学一起回到中国继续学习。从马来西亚起航十来天以后,船靠上越南西贡的码头,他们将在这儿的海关作中转签证。他没有想到,在这儿他竟遇上了让他非常气愤的一件事情。

1940年吴孟超回国时的护照

那天他们下船以后,来到当地的领事馆。也许是兵荒马乱,也许是转签证方的态度傲慢,长长的签证队伍竟如蜗牛一般慢慢地挪动着。

吴孟超和他的同学们也排队等待着转签。这时来了几个越南人,他们手拿着警棍对大家指手画脚。在排队人的旁边坐着一个法国胖子,谁也说不清楚他是干什么的。但是这个法国胖子的举止,让吴孟超心里有一些反感。因为这个胖子不时斜着眼瞄瞄队伍,但是当发现有人在注意他时,他又急忙把眼光收回去,不与别人正视;但就在别人不看他时,他的眼睛又开始在队伍中搜索他关注的对象,似乎随时准备发现他看不惯的事情,然后伺机干预。

吴孟超终于排到了头,他拿起笔准备在入境登记表上签字。就在这时,法国主管签证的人蛮横地要吴孟超按手印。吴孟超对这个法国主管说:“我能够读懂表格上的文字,也会使用钢笔签名。”

但那个法国主管就是不答应,而且还用蔑视的口吻说:“中国佬,还想用笔?……”

就在他据理力争,用流利的英语告诉那个法国主管,他刚才看到前面的外国人也是用笔签名的时候,那个在一边的法国胖子终于发现了猎物,他突然冲进来,一边蛮不讲理地把吴孟超拖出了队伍,一边恶狠狠地说:“在这里,黄种人一律要按手印……”

尽管吴孟超和他的同学们一直在与那些法国人据理力争,但签证盖印是法国人控制的。没有办法,吴孟超和他的同学们只好委屈地在表格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

走出队伍,吴孟超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一种巨大的心灵创痛。一种声音在吴孟超内心深处响起:中国,一定要强盛;中国,一定会强盛!

他对同学们说:“我实在按捺不住自己了。我一定要赶快加入到抗日的军队中去,将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日本人赶走。中国再也不能这样弱小下去了……”

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

1940年夏天,吴孟超辗转来到昆明。在昆明他忽然染上了痢疾。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病,吴孟超内心十分惶恐,他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点害怕了。幸好有一位热心人,看他整天有气无力的样子,就将他送到了同济大学开设在昆明的附属医院。进医院后不久,原来整天拉稀、浑身已经虚脱的吴孟超,在医生们的治疗下很快就痊愈了。

从医院出来,原先还在考虑报考哪个学校合适的吴孟超,立即决定报考同济大学。因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的医疗水平,给了他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使他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悬壶济世,为大众祛除病痛。

没想到好事多磨,他第一次的考试失败——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没有录取他!但是下定决心的吴孟超是不会轻易放弃的;1941年,吴孟超终于考入了同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接着战火迅速蔓延到东南亚。吴孟超很快和马来西亚的家人失去了联系,更要命的是,他的经济来源也由此彻底断绝。没有了生活来源的吴孟超,为了不放弃学业,只得像当初随母亲下南洋时那样,很早起床外出打工:抢早市卖报纸。

年轻时的吴孟超

读书期间,饿肚子成了吴孟超的家常便饭。有时实在饿得不行,吴孟超便用早上卖报所得的钱买一个洋芋做的粑粑。那种洋芋粑粑,直到五六十年后吴孟超回想起来,都会让他闻到难以忘怀的香味。

1943年在附属中学毕业以后,21岁的吴孟超终于进入了日思夜想的同济大学医学院。

“你可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啊”

1945年8月,历时十四年艰难的抗战终于胜利。吴孟超在同济大学三年的基础课学习也同时结束。当时同济大学医学院学习时间为六年,三年基础课学习,三年临床实习。

这时同济大学准备迁回上海。迁回上海前,校方给在校的所有人员包括学生发放了复员费,让师生们自己寻找交通工具回上海。吴孟超希望能利用这段时间回马来西亚探亲,便向学校申请。医学院的负责人同意了他的探亲要求。但是,吴孟超的探亲费用要等学校最高当局批准后才能发放。

在等待学校发放回家探亲费用的时候,他多年的同学和恋人吴佩煜想回昆明看望自己的父母。他们商量后,吴孟超决定陪吴佩煜到昆明去。到昆明后,吴孟超便寻找打工的机会。因为他心里也牵挂着自己五年没见到的父母,他想多积攒一些钱,这样等学校同意他探亲后,他就可以在回马来西亚探亲时,给多年未见的父母和亲人买一点礼物。

这时吴孟超什么事情都做,替别人做家教,给公司做翻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多赚点钱。正在这时,一直深情关心着他的吴佩煜一句话提醒了他:

“孟超,读书的事情,你可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啊。”

吴孟超听了这话突然感到一惊:是啊,从马来西亚到昆明,不要说在附属中学读书数年,单说他大学三年花费的心血,就足以让一般人够受的了。更何况吴孟超满腔热情回到祖国,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报效祖国。在刚刚学得一点医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能为了探亲,就忘了自己当年的理想!在仔细思考以后,吴孟超觉得女友的提醒非常及时,很有道理,还有三年大学就要毕业了,那时他就是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有了报效祖国的本领了……

最后,他放弃了回马来西亚探亲的决定。在昆明打工三个月以后,就和吴佩煜一起回了上海,继续他在医学院的学业。

一定要做外科医生

1949年5月27日清晨,上海解放了。这年的7月,吴孟超终于结束了六年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习。但在学习结束时,吴孟超却碰到了一个难缠的问题。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坚持要把吴孟超分到医院的小儿科工作。一心想当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当然不答应,他问教导主任为什么要这样分配,教导主任说:

“……你个子太矮,外科成绩考试的分数低,不符合做外科医生的资格。”

听到这样的答案,以及看到教导主任眼光里表现出来的一丝轻蔑,吴孟超很是气愤,他坚定地说:“我一定会成为外科医生的!”

吴孟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想做的事,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就绝不会放弃努力。就在同附属医院教导主任交涉的过程中,有家原属于国民党国防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在上海解放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当时,这家医院急需外科医生,便向社会招聘外科人才。

看到这条信息,吴孟超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已是未婚妻的吴佩煜。8月7日,吴孟超来到这家医院招聘处,负责招聘的是著名的外科专家郑宝琦教授。

郑宝琦看着眼前这个应聘的学生在谈到外科学时,那眼睛里竟放射出一种能融化坚冰的热情,他被这个年轻人身上迸发出的热情感动了。在询问了一些其他问题后,便决定留下这个年轻人。吴孟超所在的医院不久就被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现在改名为长海医院),而吴孟超的事业就是在这所军医大学里放出了耀眼的光芒,为世界医学的一个领域——肝脏外科手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此同时,他的未婚妻吴佩煜也满意地分配到上海第一妇婴保健医院担任住院医生。

开拓肝脏外科领域

1950年代初期,著名的外科专家裘法祖教授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以后,吴孟超决定向裘法祖教授学习肝脏外科手术。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选择,它的前途充满荆棘。裘法祖告诉吴孟超:

“这些年虽然医学发展迅猛,但肝脏外科研究仍处在一片混沌之中。医学界几乎是‘谈肝色变’,把肝脏外科当做禁区。这是因为肝脏内不仅仅血管密布,而且血管、淋巴管叠合交叉,打开肝脏后就很难分清楚血管通向哪里了。许多人甚至还觉得,肝脏内的血管流向就像中国八卦中的迷宫,让人难以琢磨。许多时候肝脏手术做得很成功,但肝脏内的血管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出血,而且堵也堵不住。有的人想探索肝脏中到底有多少血管,它们是如何排列的。但将近一个世纪,人们仍然没有搞清楚。”

裘法祖教授还严肃地告诉他:

“一个做学问的人,时常就像在沙漠里独自行走,陪伴他的常常是枯燥、艰险,还有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成功的人,就是那个耐得住寂寞,又能够克服艰险、枯燥的人……肝脏外科就像是一片没有开垦出来的沙漠,研究它的人,就像行走在沙漠中一样。由于没有路标,没有方向,没有伴侣,行走中很有可能会迷路。但一旦趟出路径后,由于你的认真,你的开拓,你的持之以恒,带给你的,也一定会是无穷的回报。”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吴孟超开始寻找资料。后来,吴孟超在上海一家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英文版《肝胆外科入门》。看到这本书,吴孟超眼前顿时一亮。他开始认真仔细地阅读起这本英语书籍来。看着看着,他发现自己对书本中肝脏外科的描述,竟有许多地方不能理解。

吴孟超向裘法祖诉说了自己的困惑,裘法祖在仔细看了这本书以后对吴孟超说:

“你干脆把这本书先翻译成中文。等你翻译好后,我给你找出版社出版。”

吴孟超邀请同事方志扬一起翻译这本书。一个多月后,当裘法祖教授从吴孟超手上接过翻译手稿时,他被吴孟超勤奋和刻苦的精神感动了。裘法祖教授没有食言,《肝脏外科入门》不久就出版了。而吴孟超通过这次翻译,对肝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为他此后在肝脏外科手术中创造奇迹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生在西部农村的奇迹

1966年当吴孟超在肝脏外科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旋即遭遇到他人生最重大的灾难。他没有想到努力追求肝胆外科事业的自己,成了走“反动学术权威”道路的典型。他被剥夺了共产党员的身份,这使他痛苦到极点。

1967年,第二军医大学的师生打起背包,北迁陕西,来到贫穷的韩城。这时吴孟超已经降格到不能做主治医生,只能在门诊看病,或者在农村当赤脚医生。在农村巡回医疗时,吴孟超很快发现在贫穷的乡下,赤脚医生们都有一些在缺医少药情况下的“绝活”,于是吴孟超开始向当地乡下的赤脚医生学习,并且开始看中医书籍。在这一过程中,他得到了与穷苦群众打成一片的快乐感。

吴孟超很快受到群众的高度热爱,附近很多县的老乡都知道韩城有一位了不起的神医。他的处境随着他的名声在逐渐改善。1974年,在他已经到陕西韩城的第五个年头,他看准机会向医院提出建议,希望医院成为有特色的医院,把浪费了几年的肝脏外科室再次建立起来。幸运的是这一提议很快被批准,吴孟超也由此熬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也给陕西的乡亲们带来福音。

1975年2月,由安徽农村走来一对夫妻。八年前,叫陆本海的男子的肚子一天一天地膨胀起来,他知道事情不妙,就到省城大医院求诊,但是检查的结果是医生对他的妻子说:“回家去吧,给你男人买一点好吃的……”

陆本海知道这是向他宣布了死刑。这对于年龄只有32岁的人来说,怎不伤心欲绝?但是,八年过去了,陆本海并没有死,只不过他的肚子已经像怀胎十月的女人一样大。正在他绝望之时,忽然得知陕西韩城有一位神医或许可以救他一命。于是他们不远千里来到吴孟超所在的医院。吴孟超见到陆本海时也大吃一惊: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肚子上有这样巨大的肿瘤。他当时断定,这是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按照医学上的规定,肿瘤只要达到4厘米就是巨大肿瘤,而陆本海的肿瘤已经达到63厘米。这么大的肿瘤是开刀,还是放弃?

在几经思考和与同事们商量以后,吴孟超决定,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立即实施手术!”2月8日上午8点30分,手术正式开始。当划开肚子整个肿瘤完全暴露在大家面前时,一些平时见惯了手术场面的护士也惊呆了。那蓝紫色的肿瘤就像混沌中的“妖精”,也许是人体心脏跳动的原因,也许是人体呼吸的原因,那蓝紫色的肿瘤此时此刻竟随着心跳、呼吸,一起一伏,模样看起来实在恐怖。

1992年,陆本海(左)手术17年后,与吴孟超合影

手术前考虑到手术时可能随时会出现大出血,吴孟超早就让麻醉师把陆本海左侧的桡动脉先行分离开了。这样一旦手术时出现意外,他们就可以使用抢救病人的备用方案。

蓝紫色的肿瘤在吴孟超的眼前跳动。看着它熟睡的样子,吴孟超决定暂时不惊醒这些人体中的“妖魔”。他定了定神,将自己的呼吸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他拿起了手术刀,将那些肿瘤连接到陆本海身体上的吸血“魔爪”,一根又一根地割断、切下、结扎……

当时间过去12小时,到了当天晚上8点半,连接肿瘤与肝脏最后一根血管被切断,18公斤的肿瘤终于被剥离下来。这时的吴孟超已经完全没有力气站住,人们只得把他架着离开了手术台。

这次手术向世界宣告,吴孟超用他神奇的手术刀又一次创造了奇迹!而且是在贫穷的陕西县城。

名扬世界外科医学界

1979年9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会议邀请了4位中国医学界的名人,他们是吴阶平、陈中伟、杨东岳和肝外科专家吴孟超。吴孟超在会上要介绍的是他在实践中发明的“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

老年时的吴孟超教授

中国的肝脏外科手术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仍然像是一个谜。外国人理所当然地觉得,中国人最为自豪的就是中医,除了中医,好像也找不出什么可以称道的医学成就了。

吴孟超的演讲被安排在12日这天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当前面两位发达国家的代表演讲完毕后,吴孟超在讲台上介绍了从1960年开始到1977年,他用他自己发明的“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做的肝脏外科手术,使得181个原发性肝脏癌症患者的肝脏得到切除,成功率达到91.2%。

这可真正是个石破天惊的数字!当吴孟超说出他的成功率的时候,整个演讲厅里一片惊呼;当吴孟超说出另外一个数据时,那些国外的肝胆专家更加感到吃惊:那就是有6例病人已经在手术后活了十年,而且非常健康。而根据外国专家的经验,肝脏癌症手术后能活过5年就是奇迹。

吴孟超演讲前的两个外国专家在演讲时断定,他们做的18例肝脏手术已经如攀登喜马拉雅山那般艰难了,而现在吴孟超竟然用181例病例来说明,肝脏手术并不可怕,只要运用他发明的“阻断切肝法”就能解决问题时,岂不令人震惊!?当吴孟超进一步用“手术指征、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死亡率、疗效评价”等方式论证他的发明后,整个会场已经欢呼声不断,简直成了“吴孟超的世界”。

这次会议,吴孟超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他的论文也被以严谨著称的学术评奖机构评为一等奖,他本人也被增补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

国际医学界通过这个会议,确定了中国肝脏医学在国际上应该享有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