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教会兴办医院、学校

兴办医院

1864~1880年,英、美基督教循道会、伦敦会、圣公会在三镇办了5家医院,但都不在今江岸区辖区内。直到1880年,意大利天主教会才在英租界怡和街(今上海路)办了汉口天主堂医院,病床100张,属于武汉最大的教会医院。此即今市中心医院的前身。

梅神父医院位于江岸区江汉北路。1923年9月4日,意大利籍神父梅占春在湖北应城被人打死。意大利对中国政府施压索赔,湖北省长萧耀南同意赔款6万元并道歉,教友刘歆生捐赠地皮3万余方,再由官商与教会分途募捐,修建医院一所,命名“汉口天主堂梅神父纪念医院”,1924年1月1日立碑。门外马路也命名“梅神父路”(今江汉北路)。

该院设病床120张,也有教堂、神像宗教设施。

1895年汉口天主堂医院

1895汉口天主堂医院内景

1926年建成的梅神父医院全景

1950年9月,位于江岸区瑞祥路特1号的武汉市传染病医院与梅神父医院正式合并。沿用传染病医院名称。1953年10月,完成接收梅神父医院手续。

外国人在今江岸区办的医院,还有1902年日本同仁会在今一元路办的汉口同仁医院,其规模在当时与汉口天主堂医院不相上下。但同仁会不属教会性质。还有1912年建立的“万国医院”,今市中医院的所在地。


兴办学校

19世纪60年代,西方基督教传教人员为扩大教会影响,在教堂或其附近开办“义学”。1869年,三镇共有学生208名,其中女生10名。

1935年开办的私立汉口上智中学教学大楼前景

1872年,汉口有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开办的男生寄宿学堂,此即后来的圣保罗中学,位于英租界内。

懿训女中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于1897年创办的,先在昙华林,后迁汉阳东门。1926年北伐军光复武汉,外籍校长、教师撤走,学校停办。1931年,中华基督教会华中区接收该校,迁胜利街,改名懿训女子初级中学,由中国人任校长。1933年改为完中,改名私立汉口懿训女子中学。1938~1945年西迁四川江津东门外,重庆南岸等地。1945年迁回武汉,原校舍在抗战期间炸毁,暂借格非堂(荣光堂)上课。

1948年2月校舍修复,师生回原校上课。初、高中共10个班,学生384人,教师24人。1956年改女校为男女合校,命名武汉市第二十一中学。

汉口代牧区主教希贤

上智中学前身是德国传教士于1908年开设的私立德华学堂,位于德国球场(今球场路),市民们常称之为德国学堂。1919年8月湖北省政府接管,改名省立汉口中学。

1927年春,改为省立二中第一分部。1935年,汉口天主教堂意籍神父在德华学堂旧址,开办上智中学,隶属德国教会。解放后,1953年由政府接收,改名武汉市第六中学。

圣罗以中学是1912年由美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校址今合作路,校名圣罗以女子中学。现为武汉市第二十中。

教会中学还有美国安息会办的三育中学(1918年)、青年会办的商校(1919年前后)、汉光中(1931年)。

教会办的小学更多,1930年统计有28所,至解放前夕,还有18所。解放后,这些学校均为市教育局和民政局接收。

30年代的汉口私立安多小学